滴滴外卖60天:战火、战略与IPO前夜
自4月9日于无锡正式上线以来,滴滴外卖在短短60天内经历了补贴大战、监管约谈、订单暴跌、骑手流失等一系列风波。5月底至6月初,滴滴调整策略重新出发,在南京试点后计划进入成都、长沙等8座城市,目前已有骑手招募信息流出。
无论是为应对美团和高德在出行领域的挑战,还是基于本地生活服务拓展的需求,滴滴做外卖的决心愈加坚定。这与此前外界猜测的“被动入局”形成了明显反差。我们从滴滴外卖的发展轨迹,梳理其背后的逻辑。
一、滴滴外卖的上线契机
① 14天的煎熬
3月21日至4月3日间,滴滴面临多重挑战:美团上线打车业务、高德推出顺风车、携程获得网约车牌照、嘀嗒出租车进入多个城市,竞争压力骤增。
面对局势,创始人程维并未仓促行动,而是选择冷静应战。4月,滴滴在无锡上线外卖业务,标志着其向多元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。随后,他提出“十年打造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”的愿景。
② 滴滴与美团的渊源
美团进军打车后,两家公司的关系趋于复杂。王兴主张多边界扩张以建立护城河;程维则更强调聚焦竞争。美团拿下摩拜、布局网约车被视为水到渠成之举,却也触动了滴滴的核心领地。
而滴滴试水外卖的时间点相对滞后——去年百度外卖寻求出售时,并未见滴滴出手。如今市场格局初定,切入难度较大。
③ IPO或将拉长美滴战线
双方均传出上市计划:美团或于9月赴港IPO,滴滴也在筹备2018年下半年启动上市。资本市场需要新故事,扩大业务边界成为捷径。
这场2018年春季爆发的竞争注定不会轻易结束,正如王兴所言:“这将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。”
二、滴滴外卖的战略逻辑
① 战线下沉,深挖二线以下城市
滴滴外卖在选址策略上明显避开一线城市,率先布局无锡、南京、成都、泰州等。这种“包围一线”的打法,有助于降低初期竞争强度,同时挖掘三线市场的增长潜力。
一线城市已进入服务体验升级阶段,美团和饿了么双强格局稳固。相比之下,二线城市的外卖需求旺盛,商家资源尚未被深度开发,是更适合切入的试验田。
滴滴希望将泰州打造成三线样板城市,并与无锡、南京共同构建“铁三角”,逐步积累区域化运营经验。
② 运人与运货的协同转化?
滴滴认为,从交通调度到物流配送的跨越并非不可实现。只要提高商户、用户和骑手三端的密度,便有机会打破既有规模效应。
但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:外卖配送流程更复杂、调度算法要求更高,且涉及餐损、延误等场景处理。滴滴目前仍处于系统磨合阶段,尚无法验证其逻辑是否真正成立。
尽管如此,若其能用餐饮反哺出行,则可能打开新的想象空间。在程维的十年蓝图中,全球视野和技术壁垒建设将成为核心关键词。
当前外卖市场仍是价格敏感度高、用户忠诚度低的局面。以补贴换取市场份额的方式能维持多久,仍有待观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