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丨第一步:别急着发火,先“接住”情绪
当老师打来电话,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震惊、生气、焦虑,甚至是羞辱感。
但请记住:家长不是来“审判”孩子的,而是来“支持”他们的。
实操建议:
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:挂掉电话前,做3次深呼吸,不立刻质问孩子。
给自己一个缓冲:默念一句“孩子犯错了,不等于我失败了”,别被羞耻感推着冲动行事。
问清楚来龙去脉:了解老师说的是事实、观点还是情绪,别急于下结论。
记住:稳定的大人,才能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。
03丨第二步:与老师同频,而非对立
很多家长把老师的批评,误解为“控诉”。但其实,大多数老师并不是要“告状”,而是希望家庭配合,一起把问题解决。
实操建议:
先表达理解和感谢:“谢谢您及时告诉我们,也能理解您在班级管理上的不容易。”
别急着认错也别马上护犊子:“我需要再和孩子确认一下情况,咱们再沟通处理方案。”
和老师形成合力: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,可以请老师参与后续的反思环节,比如写反思、公开道歉、家校配合改进行为。
教育不是对抗,而是协作。
04丨第三步:和孩子谈,不是问罪,而是引导
错误,是成长最好的“练习题”。
如果家长一味责备、贴标签、羞辱式教育,很容易让孩子把注意力从“事情本身”转移到“我爸妈好凶”、“我很差劲”。
这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尊,还会让他们学会隐藏问题、撒谎逃避。
实操建议:
从倾听开始,而非质问:“老师今天和我聊了你的情况,我特别想听听你怎么看。”
鼓励表达,而非打断或否定:“嗯,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说说你当时为什么会那样做?”
引导孩子承担责任,而不是灌输道理:“那你觉得,如果你是对方同学,会有什么感受?下次你会怎么做得更好?”
真正的成长,是孩子自己愿意做选择、敢于承担后果。
05丨错误不是终点,而是教育的入口
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焦虑:“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不惹事?”
但其实,哪个孩子不是在不断试错中长大的?
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提出:道德成长是一个阶段性过程。
从“避免惩罚”到“明白规则”,再到“理解责任”,每一个层次都需要真实情境中的经历来推动。
错误,恰好是最真实、最有教育意义的时刻。
06丨结语:不做“评判官”,做“教练型”父母
孩子一生中会犯很多错,但他们不怕犯错,他们怕的是错了以后没人理解,没人愿意陪他改正。
当我们不再用“羞耻”和“怒火”回应孩子的错误,而是用“理解”和“支持”去引导他们走出低谷,这份教育的温度,才是他们一生最坚实的底气。
下次接到老师电话,试试换一种心态打开:
不是“你家孩子又怎么了”,而是“这是一次重要的成长机会,我们一起面对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