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教师的鲁迅先生
鲁迅先生一直是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、深刻的思想家、英勇无惧的革命家出现在公众视野里。提起鲁迅先生,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投枪匕首般的文字,是他烛照中国的思想,是他文坛上的横刀立马,与对手的一场场论战。
其实,鲁迅先生还有另一重很重要的身份,那就是教师。
鲁迅先生从日本留学回国后,从1909年6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起,到1927年辞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止,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,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、绍兴府中学堂、绍兴师范学校、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,北京女子师范大学、厦门大学、中山大学等学校任过教师,虽中间有间断,但其教师生涯不可谓不长,在学生中的影响也极大,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。
据鲁迅先生的学生回忆,做教师,鲁迅先生讲课的最大特点是生动。鲁迅先生讲课是用启发式教学,深入浅出,比喻恰切,便于记忆,可谓入耳不忘。同时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极具幽默感的人,讲课抑扬顿挫,幽默搞笑,有笑死人不偿命的风范,因此,在鲁迅先生的课堂上只有三种声音:鲁迅讲话的声音,学生的笑声和掌声。鲁迅先生在北大讲《中国小说史》,开始学生只知道讲这门课程的老师是周树人,很少有人知道周树人就是鲁迅,所以最初报名的只有10多人,后来大家知道周树人即是鲁迅,听课的人就多了,旁听的就更多,原本坐2个人的座位,往往挤上三四个人。常惠、川岛、冯至、许钦文都听过鲁迅先生的课。常惠是一听说鲁迅先生在北大开设《中国小说史》课程就报名选修鲁迅先生的课程的,听了有四年之久。川岛听鲁迅先生的课时已经从北大毕业并留校当了助教,在校长办公室工作,但他经常去听鲁迅先生的课。孙伏园是鲁迅先生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时的学生,当时在《晨报》馆工作,但也来听鲁迅先生的课。据他们回忆说,听鲁迅先生讲课,和读他的文章一样,在引人入胜、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藏着精辟的见解,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同时不失他一贯的幽默风趣,常引得大家发笑。
鲁迅先生讲课,常常对学生还有颇多的启发。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,都是很中肯的,跟传统的说法很不同。谈到秦始皇,鲁迅先生说:“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。历代王朝,统治时间长的,评价者都是本朝人,他们对本朝皇帝,多半是歌功颂德,统治时间短的,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‘暴君’,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的人。秦始皇在历史上有贡献,但是吃了秦朝年代太短的亏。”谈到曹操时,说:“曹操被《三国演义》糟蹋得不成样子,且不说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有不少建树,就是他的为人,也不是小说和戏曲中歪曲的那样。”
做教师,鲁迅先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。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,鲁迅先生尽力资助,在《鲁迅日记》中,就有很多资助学生的记录。有学生不仅在读书期间受鲁迅先生的资助,就是毕业后,一时找不到工作,鲁迅先生依然尽力资助。如有一个学生,就曾一路跟随鲁迅先生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,又跟随到上海,在上海时,又在鲁迅先生家里寄住了一年多时间。
鲁迅先生对学生的关心爱护,更体现在对学生正义的支持,对学生生命的珍惜。在女师大驱逐校长的风潮中,鲁迅先生是支持学生最力的教授之一,因为他不愿看到学生受到封建家长式的校长的压制。其实,鲁迅先生一向是不主张学生参加示威游行等活动的,因为他不忍看到青年学生的流血牺牲,但他自己是不惮于牺牲的。“三·一八”惨案发生后,鲁迅先生为自己的学生牺牲在自己国家的执政府门前而痛心疾首,当许广平等学生请求他为牺牲的学生写文章时,鲁迅先生伤心的说:“我的手拿不动笔呀!”直到十多天后才写下了《记念刘和珍君》。而就在惨案发生不久,鲁迅先生曾以教育部官员的身份到执政府前请愿,却被卫兵拦住了。惨案发生后,鲁迅先生写了一系列文章,揭露统治者的阴谋,抨击执政府的暴行,为此他遭到政府通缉,不得不离开北京。
鲁迅先生做教师关心学生,不做教师也关心教育,他一生都在关心教育,尤其关心妇女和儿童的教育问题。在他的著作中,就有许多篇章谈到教育,如《坚壁清野主义》、《寡妇主义》就是讲妇女教育。对儿童教育,鲁迅先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。对中国忽视儿童、不重视儿童教育现象,鲁迅先生为之痛心,写下了一系列文章,如《随感录二十五》批评中国父母对孩子只管生不管教,《随感录四十》提出要“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”,还有《上海的儿童》、《我们怎样教育儿童》、《新秋杂识》等都谈到儿童教育问题。对儿童的关心,对封建思想毒害儿童的痛恨,使鲁迅先生不惜发出这样的呐喊:“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,得到一种最黑、最黑、最黑的咒文,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、妨害白话者。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,因这最恶的心,应该堕入地狱,也将决不改悔,总要来诅咒反对白话、妨害白话者。”(《二十四孝图》)在这“最黑的咒文”中,却是一颗挚爱孩子的心。鲁迅先生要如此诅咒反对、妨害白话者,就因为当时一些人想借了读经的名义让封建思想借尸还魂,来毒害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心灵,钳制人们的思想,这是他一生深恶痛绝的。对孩子,鲁迅先生在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一文中指出:“开宗第一,便是理解……第二,便是指导……第三,便是解放……”希望他们“幸福的度日,合理的做人”。这样的话,放到现在,仍值得老师、家长们深思。为了让中国的孩子有更多的优秀的童话书可看,鲁迅先生翻译了《爱罗先珂童话集》、《桃色的云》、《小约翰》、《表》等外国童话作品,并校订了《小彼得》等,为中国的孩子可谓费了不少心思。
作为教师,鲁迅先生虽然因不容于当局最终离开了讲台,但在教过的学生心目中是最好的老师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。鲁迅先生自青年时期就发出“立人”的呼声,他一生都在“立人”,而他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,永久地立在了学生心中,立在中国人心中。
鲁迅先生,虽没有教育家的称号,但事实上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。
2011-5-22